慶祝無意義

慶祝無意義

这是一篇我提笔重写多次,却又屡次半途而废的文章,是我在这大约两三年来直到至今的一次长思考。之所以会屡次放弃,只能说皆因自己的文笔水平实在有限,这次思考给我带来的感觉,大概是我开始写文章以来最难以用文字表达清楚的一次。我已经不知道到底是我真的中文太差,还是思维太过抽象。不过凭我真实感觉说,我的文笔对比之前还是有一些长进的,而对平面语言无法精准表达立体思维的这个观点,我是深深地认同,所以我有理由相信,某程度上也不是完全因为我文笔太差或者太没毅力的原因。没办法,人类就是爱找借口,但也没有关系,至少我还仍然在不断尝试。这是一次关于一段自己的青年回忆和两个别人的故事,关于它们给我内心带来某些感悟。重写多次,这次终于有些回报了,回头仔读这些文字,我确实已经比较接近地写出内心所感了。总之,依旧是那一句,把这些所思、所感、所悟都以文字记录下来并且分享出去,是我平日里的愿望。我给这些文字寄予一种希望,希望能够给他人带去一些收获,哪怕只是一点,我便也满足。

一本书

几年前,我遇到了一首歌,歌背后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一本我初中时期读过的书。青少年时的我并不像今天这样爱看书,回忆整个青少年时期,我有认认真真看完的书大概仅有两本,其中一本就是我现在想起来的:《五十个你不可不知的物理知识》。我来猜猜,看到书名的你可能见笑了,不过那个时候我还是个“初中鸡”而已,你还能指望是何种书呢?我很喜欢这本书,它是我目前的人生中最喜欢的几本书之一。虽然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翻开过了,但我对它的喜欢程度堪比近几年读过的最喜欢那几本。在喜欢的层面来说,我的理由很简单明显,就是因为我从小就对物理学极为着迷。物理学对我来说,是可以让我接近世界真相的知识。我极其享受那种真实原理和初始猜想或推理之间的那种巨大反差感,一些看起来很神奇的现象背后的原理往往非常简单,又或者是一些日常随处可见的事物,背后的原理有时却是复杂得超乎想象。我马上就想到了两个例子。例如汽车在转弯之后,如果继续行驶,方向盘就能够自动回正,这看起来像加了某种部件,其实并不是。方向盘能自动回正,只是人类让汽车的前轮转向纵轴不完全九十度垂直于地面,故意制造一定的倾斜角度,因此,轮胎在转向时就会发生形变,从而产生势能,轮胎想恢复为原本的形状,回到原本的位置,所以最后方向盘其实就是跟着轮胎一起被这些势能“弹”回去而已。反面的例子,比如我们现在随处可见的白色LED灯,在我以前的认知里,我以为那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发白光机器。后来我才知道,要制造出白光LED,就必须同时有红光、绿光、蓝光这三种原色LED。人类很早就发明了红色和绿色LED,然而蓝色LED,这看似简单的东西,却是一个差一点就不可能存在的存在,它的发明竟然像是人类开了挂一样。

回想起那段时光,甚是怀念。青少时一个不爱看书的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也会有抱着书带回宿舍看的一天。以前在校园里看到别人这样做,我心里面就会嘀咕着:“有那么好看吗…还非得午睡的时间也不放过…?” 直到之后自己成为了他们,才大悟,原来是这种感觉啊。现在想想,真是幼稚又搞笑到不行。这本书在我人生中很重要,因此我对它亦不止有喜欢的层面,而且还有爱。我对它爱意的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因,这本书其实不是我自己买的,是我初中时一个好的朋友送给我的。好朋友就是会很巧,我和他二人那时都同样对物理非常着迷,不过我认为在程度上我比他更强。刚升上初二的时候,我对物理的着迷更是没可能不让人人皆知,整个班级的同学都知道我爱极了这门课。因为刚开学的时候,我就争着要做班里的物理科代表,我非常清楚当时老师看到我那副势在必得的模样,让我得逞是唯一的选择。从小到大,回忆我在校园里的时光,貌似就没有做过几件值得令人骄傲的事,能在初中当上物理科代表,那绝对是我上学生涯里最最骄傲的事了。那个时候不论是解答同学仔问我的物理问题,还是到晚自修之后向全班同学收物理作业,然后把沉甸甸的五十多本练习册搬到老师办公室,对我来说都绝对不是普通的任务,而是属于一种荣誉。正是这种对物理学爱意的无限泄露,我的这位好朋友就把书送给了我。其实最开始,他的本意只是把书借给我,但后来他明白,自己大概是不可能从我这把书要回去了,所以就干脆让我留着。如此,我爱这本书,因为我和它是自然相遇的,一场偶然的背后,是一份对知识的热烈加一份珍贵的友谊。且问还有什么是比这更值得回忆的呢?

第二个因,我是因为这本书,而产生了对宇宙极大兴趣的萌芽。我是从这本书,第一次知道‘时空’这个概念。从很小的时候我就总是能听到爱因斯坦这个名字,除了这个名字本书听起来就很帅之外,我知道他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但我一直不知道他到底因为什么而伟大。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知道了‘时空’,知道了‘相对论’,我才真正明白他对人类的贡献,明白人类对他的赞誉。相对论打破了我的认知,原来在宇宙中,物体运动速度是有极限的,时间和空间都不是绝对的。时间的流淌速度和空间的曲度是会因为质量的不同而不同,在宇宙中不同的角落里,时间的快慢和空间的“形状”都不是统一的。这也就是说,原来在现实世界中,时间旅行是真实存在的,而不仅仅是人类的幻想。在宇宙中重力场超强的地方,对比那些重力场较弱的地方,它们周围的时空会更加扭曲,时间流淌速度会相对更慢。这很容易就能联想到《星际穿越》里面的剧情,主人公Cooper在接近黑洞时,因为黑洞质量极大重力极强,所以身处这个时空的他,自身的时间流淌的速度要比他身处地球的女儿Murphy要慢得多。根据电影里的情节,在Cooper的视角里,每过去一个小时,地球就过去了七年。在Cooper更加接近黑洞的时候,这个差别甚至会更大。直到电影的最后,当Cooper重新见到自己的女儿时,他的年龄和他当初离开地球时并无太大差别,但他的女儿早已是满头白发,年近百岁了。等效原理,物体的运动速度也会改变物体的质量,速度越快,质量就会越大,所以也会导致时空更加扭曲,让时间变慢。我最喜欢《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里面的设想,假设有一条环绕地球的高速铁路,上面有一辆能以接近光速环绕地球行驶的高速列车。在列车接近光速行驶时,车厢内的时间就会比车厢以外的其他地方流淌得更慢。列车以这个速度环绕地球持续行驶一百年,车外的世界过去了一百年,但车内的乘客却只会感觉过去了一周。也就是说,乘客们用了一周的时间前进到了地球一百年之后的世界,完成了时间旅行。虽然我说的例子都是虚构的,但这些原理都不止存在于理论,而是都已经被现实所证明了,例如天上的卫星和地球的时间差,又或者是粒子加速实验。

大概是从有这“第二个因”的那时起,我就喜欢幻想穿越到未来是什么感觉。我喜欢看关于这类概念的作品,譬如上面说的《星际穿越》,如果最喜欢的电影只能选一部,那只能是它。电影能满足我的一些幻想欲,但回到现实中,按照人类目前的阶段,我们很难接近黑洞,也不太可能造出光速列车,所以没有谁可以真正告诉我穿越未来到底是什么感觉。对时间旅行的幻想就如同种子一般,一直埋在我的脑海里,直到后来,我遇到了Sarah的故事……

Sarah

1984年的某天,Sarah刚参加完她的高中毕业典礼,和她的好闺蜜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原本这是值得高兴的一天,但是噩运当头,正当Sarah在走过马路时,她遇到了一个喝得醉熏的摩托车司机,来不及避让的她,被重重地撞飞,倒在了地上。Sarah的头部受到了很大的撞击,所以她当场昏迷了,随后很快就被送到了医院进行抢救。Sarah的情况很不乐观,除了多处骨折以外,最令人担心的是她脑部的创伤。医生和Sarah的家人说,他们需要对Sarah的脑部进行手术,这个手术需要切除大脑的一部分,而这切除的部分属于大脑语言中枢,很可能会导致Sarah以后都不会说话,但如果不及时进行手术,就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家人们其实别无选择,为了保全Sarah的生命,唯有答应进行手术。手术的时间很长,但也最终保住了Sarah的生命,在手术结束之后,Sarah仍保持着昏迷的状态。不久之后,Sarah开始睁开眼睛,这时所有人都期盼着她能重新醒来,可令人失落的是,Sarah虽然睁开了眼睛,但她双眼却是无神,依然是意识全无,没有表情,不会说话,也不会自主进食,有的只是心跳和呼吸。这时医生意识到,或许Sarah的实际情况要比他们一开始预计的要更加严重,脑部可能有更多受到创伤的部分,这些受损的部分可能无法恢复,Sarah的余生恐怕会在这种植物人的状态下渡过。这一年,Sarah只有18岁。起初,Sarah的父母还抱着一丝希望,希望自己的女儿身上可以发生奇迹,会突然苏醒过来,恢复意识。但是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一转眼,三个月就过去了,Sarah依旧毫无意识,躺在床上一动不动,那双无神的眼睛依然只是直直地往上看着。很快,半年就过去了,Sarah的父母也开始慢慢接受自己的女儿可能下半生都会是植物人的这个事实了。后来,家人们把Sarah从医院转到了全职护理院,如果没有奇迹或者意外发生的话,Sarah的后半生或许就会在护理院里面渡过了。随着时间的过去,Sarah的家人也渐渐地习惯了没有她在身边的日子。年复一年,十年很快也过去了,Sarah的家人和她的好闺蜜依旧定期的来探望她。外面的世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Sarah依旧一样一动不动地沉睡着,她身上唯一的变化,只有那慢慢苍老的肌肤。就算过去了这么久,Sarah的父母依然没有放弃她,他们的内心始终抱有着那点微弱的希望。

很快,又一个十年过去了。时间已经来到了2005年,在一个普通的早晨里,Sarah的护工就如往常一样到Sarah的房间里打理,但是很快她就感觉到房间里有些异样,随即她便注意到,原来是Sarah的那双总是无神的眼睛,今天却直直地盯着她看。护工还是有所怀疑自己所见,所以她下意识地移动身体来试探,结果发现Sarah的目光在跟随着自己。还没有等到护工真正反应过来时,Sarah就突然弱弱地开口向护工说了一句:“Hello…” 原来,奇迹真的发生了,沉睡了整整20年的Sarah,突然苏醒过来了。这个消息震惊了整个护理院,很快,他们就把这个破天荒的消息告诉了Sarah的家人。家人们听到消息后,简直没有办法相信自己的耳朵,马上就发疯了一样赶到护理院。Sarah的好闺蜜知道消息后,也第一时间赶往护理院。刚苏醒的Sarah不仅找回了双目的眼神,还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对话,不像医生预测的那样完全不会说话。医生说,Sarah大脑的语言中枢部分有快速恢复的迹象,这一切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医学奇迹。家人们第一次重新见到醒来后的Sarah,一直在关心她的身体情况,仍然处在不能相信眼前所见一切的心情当中。随后,直到Sarah的闺蜜也赶到房间,被Sarah疑惑地问道:“你放学了吗?”,大家在一阵迷惑之后才突然意识到,虽然20年过去了,身躯已是近40岁的Sarah,记忆却是依然停留在她18岁的那一年。一个中年女人的躯壳里,住着一个刚高中毕业的少女。Sarah穿越了20年,以年轻的身躯作为代价,来到了未来。没有人知道Sarah为什么会突然回来,但她回来了,把后来的时光留给了身边最好的人。2016年,Sarah因为呼吸和血压的问题,真正地离开了我们,最终享年50岁。这就是现实中的时间穿越,一点也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一点也不好玩,一点也不酷。不过,Sarah的故事带给我的,已经远不止是对于时间旅行的思考了。

Sohna & Mohna

Sarah的经历于我而言是极度不幸的,更令人叹息的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极度不幸的人。那些上一秒还期待着自己生命的绽放,下一秒便被死亡带走的人们,几乎每一刻都在世界的某个角度出现着。宇宙有时很残酷,极度不幸的遭遇有太多种,有人被意外夺去了生命,有人像Sarah一样被夺去了时间,还有一些人,则是从出生之时就被夺去了“独立”。从我第一次知道有这一类人群存在的时候起,我就为他们出生感到不公平,我想说的他们,就是那些因为先天性的畸形,而导致诞生时就与自己的兄弟或姐妹“黏”在一起的连体婴儿。不过,这些年来其实我并没有真正地去了解过连体婴儿他们的真实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亦是直到一次偶然,我在网上看到一段关于一对连体男孩的记录片。影片是由一个叫Ruhi的Youtuber发布的,片中Ruhi以采访者的角色出现,亲自来到连体男孩们生活的地方,来和他们对话,问他们问题,了解他们的世界。这突然让我获得了一次了解他们的机会,也让我有了一些与以往不一样的感受。

Sohna和Mohna出生在印度,因为亲生父母没有办法接受,所以出生后就成了弃婴,后来是被印度的慈善协会抚养成年的。男孩们以左右相连的方式连体,他们共用一双腿以及肺部以下的一部分腰杆。他们的身体从中间相连,上半身有两副身躯从中间以大概45度角往左右两边侧,你可以想象一下他们双腿合拢站立的样子,就像是一个“Y”字,“Y”字上半部分的左右两边是独立的,兄弟二人有独立的头脑,独立的双臂和双手,独立的肺部和独立的心脏等等。而因为从肺部开始的下半身都是共用的,所以不仅是双腿,他们还共用一个胃,一个肝脏,包括臀部和生殖器官等等。男孩们的生理感官最让我感到神奇,在影片中某个采访的环节里,男孩们坐在一张椅子上,Ruhi凑近他们,轻轻地触碰他们的身体不同的地方。Ruhi首先触碰的是他们的左腿,他问左边的男孩:“您能感觉到吗?” 左边的男孩回答:“我可以。” “你呢?”Ruhi望向右边的男孩问道。“我感觉不到。” 右边的男孩回答。接着,Ruhi一边轻轻碰着他们的右腿一边望着右边男孩问:“所以你可以感觉到这一边,” 然后望向左边的男孩,“而你感觉不到,是这样吗?” “是的。”男孩们一起回答。再接着,Ruhi又碰了一下他们的腹部问:“这里呢?你们都能感觉到吗?” 男孩们再次一起回答:“是的,可以。” 看到这儿,我实在感触自然界生命的不可思议。原来左边的男孩控制着左半边的身体,右边的的男孩控制着右半边的身体,那些互相独立的部分,对方是没有生理知觉的,而对共用的部分,他们就互相都能感觉到。最开始看到男孩们在行走的片段时,我就觉得他们的步伐有点别扭,但是又不至于太不自然,会感觉有些摇晃,但是又完全不会觉得他们会失衡跌倒。最后发现这“别扭”背后的真相,甚是感叹,这看似简单的事情,实际上是由男孩们两个独立的大脑协作完成的,这一切又刷新了我的认知。

Ruhi的访问继续进行着。
“你们共用一个胃,会一起感到饥饿吗?” “会的。”
“所以你们也会同时有饱腹感,对吗?不论是谁进食。” “是的。”
“这么说的话,如果你们其中一个吃了不健康的东西,你们两个都会受影响是吗?” “是的,是这样。如果我们其中一个生病了,例如发烧,那么不到30分钟,另一个人也会跟着发烧。”
“明白了… 你们会同时感受到性欲吗?” “会的。”
“你们有想过结婚吗?” “有(没有),” 两个男孩给出了相反的第一反应,然而马上,说没有的男孩听见后,又立刻改了口一起说着,“有的,有的……我们想在大概二十七八或者三十五岁左右的时候吧。”(男孩们受采访时是十九岁。)
“是会想和同一个女生吗?” “是的,同一个。”
“如果你们其中一个喜欢一个女生,而另一个不喜欢的话,你们会怎么办呢?” 男孩们略显尴尬地笑着说:“不会的,我们会喜欢同一个人。”
“那你们有喜欢过的女生吗?” “有的。”
“是同一个人吗?” “是的,同一个人。”

更多的问题和回答之后,空气有片刻的安静,Ruhi显得有一丝小心地问道:“如果你们有机会选择分开,你们会要这个选择吗?” 男孩们并不带着一丝迟疑地说:“不会的,我们不会。我们从来没有这样想过,我们要维持现在这个样子。这是神给我们的一份礼物,有很多人爱我们。神通过赐予我们这样的身体来造福我们。我们感谢神。” Ruhi问:“在任何时间都不会独自一人是什么感觉的?” 男孩们回答:“我们很开心我们连体,知道有人会一直在你身边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Ruhi最后问:“你们人生的追求是什么?你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男孩们回答:“我们想成为像Arijit Singh(亦是连体婴儿)一样的歌手。如果你愿意工作,就不要怀疑自己能不能做到。如果你心存怀疑地活,你就不能达成任何事。不要停滞不前,要阅读,找到一份工作,努力做事,并且永远保持感谢神的心。” 

奇点

Sarah和连体男孩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时代,我把他们的故事放在一起,皆因他们给我带来了相同的“奇点”。近些年我越活越发觉,人的内在其实住着很多个不同的自我,他们往往有着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声音,并且互相之间还会进行一些“辩论”。而我们的肉身只有一个,所以我们最终表达出来的动作或决定,其实是内心多个自我之间取舍的结果。这可能听起来有点像人格分裂,但我认为这就是每个人会有纠结、犹豫、顾虑的本质原因。我经常爱做一件事,就是静静地聆听我内心的每把声音,这种自我聆听最吸引我的,是我细心就会发现,每一个“我”的观点如此不同,却又都属于我,因此而感到特别有意思。这些自我的声音虽多,但我大致能他们分为两类。若以中华文化的智慧来表达的话,他们能被分为“阳”和“阴”两种心境。这样的分类很能表达出我内心的感觉,基本上,“阳”的部分就是心境更加积极和正面的声音;这里的我,更加愿意相信普世所描述的美好。相对地,“阴”的部分就是那把更加消极和悲观声音;这里的我,会不受控地去怀疑,怀疑许多美好的背后,总是藏着悲哀的。我前面所说的“奇点”,本质就是我思维上、心境上的阴阳矛盾和融合。

Ruhi最后问男孩们的问题,其实也是我最好奇想知道答案的问题。第一次听到男孩们不带犹豫的回答,看到他们那有点类似已看穿人生的神态,确实是让我受到很大的感触。一部分的自我能感觉得到,这段影片在默默地向我们表达着一个道理,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幸得一个独立的身体,能够自如地行动,其实是多么需要珍惜,而我们之中往往有很多人,明明是这么的幸运,却还不如这些“极度不幸”的人们活得积极,碰到一些霉运就会怨天尤人,不懂得去认真看一看,自己到底拥有什么。这部分的我认为,这样侧面的精神传达,是非常带有正面启发性的,通过展示他人不同的经历,暗暗地提醒人们要懂得知足,要学着去明白,其实很多自己一直拥有的,并不是一种理所当然,而是一种福气。所以我们对待自己生活中的那些不顺心,要学着想开一点,因为有时候,那算不上什么烦恼。我相信这个记录片一定也真正地影响了不少人,让他们活得比以前更有勇气。翻开评论区,我就能感觉到人间温暖,几乎所有人,都在因男孩们能勇敢接受自己并且感恩神赐而为之赞美。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自己本身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体内的积极部分在大多数时候占据主导。我认为自己是属于对于世间事比较容易看得开的那种人,我真切地喜欢感受人们相互之间支持、信任、陪伴、共情而产生的能量,我亦由心赞许人类在面对不幸时所展现的勇敢和感恩之美。然而奇怪的是,在我面对Sarah和男孩们带来的“奇点”时,我却发现,不论我平日里有多么相信“正能量”,多么相信世间美好,我始终没有办法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当我越反复去思考男孩们的答案,我就越怀疑它们的真实,那个悲观的“我”成为了我身体的主导。有一把声音在不断质疑着,其实男孩们是不是真的就像影片中所表现的那样乐观、积极和开心。也许是真的,但也许只是因为他们从出世开始就没有机会真正尝试独处的滋味,所以他们并不知道普通人活着是什么感觉,他们的“真快乐”,是建立在这种“无知”之上。但是我又觉得,其实就算他们从未真正感受过独处,他们也显然能非常轻易地想象出那种感觉。想想伊朗的连体婴姐妹Ladan和Laleh,她们头颅相连,成年后成为了一名律师,但在小的时候,她们其中一个却是想成为一名记者,最终的律师决定不过是一方妥协的结果而已。分开是她们一生的愿望,她们一生都在求医,但是所有的医生都因为风险太高而拒绝为她们进行分体手术。最后,2003年,在她们29岁的时候,一名新加坡医生接受了她们的请求,并和医疗团队一起为这对姐妹进行手术。只不过,最终很可惜,手术失败了,Ladan和Laleh分别在术后的几小时内就双双被宣告死亡。还有很多的连体婴分体案例,他们都明白分离手术可能会夺走他们的生命,但即使是这样,他们也愿意去冒险,为的就是能够单独地行动。因此我深深地怀疑,Sohna和Mohna之所以会回答他们即使有可以分开的机会也不会要,会不会只是因为他们自己深知,他们这样连体的方式,如果进行分体手术,是百分之一百会死的这个事实而已。会不会是因为,知道自己永远都不会有机会的前提下,当面对社会的采访,就会自动用积极的答案来回应,以此来达到一个自我欺骗、自我洗脑的目的,让自己洗去那哪怕是一点点的幻想呢?他们会不会在我们看不到的时间里,偷偷地伤感,偷偷地失眠,偷偷地羡慕常人?他们会不会其实渴望独处,但又不能对外承认,更不能向自己承认,因为这又何必呢,如果任由自己的渴望和羡慕之意生长,只会为自己带来更多的无奈感,让自己活得更加不快乐而已,不是吗?

想一想Sarah,我在网上寻找过更多关于这个穿越少女的不同文章,我想去了解其他人从她的故事中获得了什么启发,这些作者希望通过故事来向世人传达什么样的精神和意识。而我发现,大部分的文章都在以Sarah的big smile(大大的笑容),作为一个希望用来启发人们的点。这些作者通过描述Sarah在后来生活中的活力和笑容,侧面地向我们表达她那颗勇敢面对生活的心,也向我们展现了家庭和朋友的爱有着多么伟大的力量。无可否认,这能给我们带来温暖,鼓励我们也要变得勇敢。可是为什么,就像对男孩们的回答一样,我的绝大部分身体都没法承认这些正面又积极的启发。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更愿意相信Sarah的余生大部分时间都于悲伤之中,更愿意相信即使Sarah的笑容是真实的,但那大概也只是某些瞬间,某些碎片而已。我认为我所感受到的勇敢,不过是讲述故事的人试图在一个本身就是悲催不幸的故事里注入某种“正能量”罢了。我希望更加了解Sarah,所以我还看了更多关于她的记录影片。我看到,虽然Sarah的大脑语言中枢有所恢复,后来能够表达的比她醒来时要更多一些,但她终日仍然只能逐字逐字地说,而且她的状态看起来,开口说话是件很费力的事。Sarah还因为长时间卧床,双腿的肌肉已经严重萎缩,所以后来只能一直坐在轮椅上,需要移动的话也只能依靠他人的帮助。我看到Sarah躺在轮椅上,吃力地开口说话的样子,我能轻易地感受到,她的大脑非常活跃。据说Sarah后来最喜欢问的问题就是“Really?! (真的吗?!)”,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她是一个从20年前穿越过来的少女,现在的世界对她来说实在是有着太多太多的变化,有着数不尽的能让她感到震撼的新事物和概念。一个18岁的少女,一个充满活力的灵魂,因为“穿越”,被困在一个中年女人的身躯里,在一个无比新奇的世界里,因为失去话语,终日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因为失去力气,终日不能自由地探索那些新奇的事物和地点;因为失去时间,每天都要面对镜中那突然苍老的自己,还有世间上的这一切物是人非。我隔着文字和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无力,又如何能让我相信,Sarah的笑容就是意味着她勇敢呢?我是一个极度享受独处时光的人,这并不是指我就是不喜欢热闹只喜欢世外桃源,其实我也极为喜欢和家人、朋友、同事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聊天吹水,尽情地发泄我那无处安放的分享欲。这两种时光,对我而言都是同等地重要,夸张又不夸张地说,失去其中一种,我可能都活不下去。我真正为自己感到幸福的根本,是因为我有能选择的福气,我能选择独处,或是找人相伴,对于自己所处状态的选择,我是绝对自由的。但是Sarah和男孩们,他们因为意外和出身,丧失了这份“福气”,他们会不会只是因为都明白,日子不论如何,始终还是要过,所以只能“被动接受”,“被动勇敢”?

庆祝无意义

这就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最终的真相是什么,或许真的只有故事中的主角才知道。Sarah已经离开了我们,我也不可能找到每一个连体婴儿然后对他们刨根问底。但是,有时候对于一些事,不完全知道真相亦未必是坏事,我其实很喜欢这种模糊而无答案的状态,在此其中,我会思考得更多,更宽,更广。有时候真相于我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选择相信什么。因为如何处世,是由我选择相信什么而决定的。我选择不去相信那份“人间勇敢”,不是因为我真的有多么悲观,而只是因为这就是我的身体告诉我的最真实的感觉。我认真地倾听来自“我”的每一把声音,我无需与其对抗,无需要求自己必须要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世间故事,我需要做的,就是把每一个“我”的声音,都真实地表达出来。我认为,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正视身体里的每一个自己,亦是一种生活的道。

懂得感恩,不一定就是要求自己快乐。遇到幸运时,哪怕是再微小的事,我们都应感恩宇宙所赐。遇到不幸时,我们就多思考那些“极度不幸”的人们,用心地感受他们所面对的“不幸”,感受他们的沮丧。我们不必一定要以“正能量”来“美化”那些不幸的故事,我们可以允许自己和那些“不幸的主角”拥有悲伤、沮丧、无奈、懊恼、愤怒这些本就属于人类的心情,我们未必需要把他们都看得那么勇敢,或者要求自己勇敢。或许,当我们意识到,其实我们全部人,都是平凡又普通的人类个体,我们都一样,既有权去拥护快乐,亦有必要去感受悲哀,而谁也没有限制了谁,一定要以某种特定的心境去来活着,要以某种情绪来面对困境,这样想,会不会反而更加容易释怀呢?

我的愚见是,生活就是感受和感恩。真心去感受每一个知觉,哪怕那是唏嘘与无奈的,也感恩命中,赐予我们活着的感觉。

《庆祝无意义》,是以Sarah的故事为背景写的,是我最喜欢的几首歌之一。
最后,在这里分享一些歌词,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吧。

“更要庆贺我 尚有力气感觉。失去一切话语,唯独知道快乐。”
“来祝贺我,顷刻碎过,仍可是我。”
“更要庆贺我 尚要面对沮丧。来祝贺我,到睡醒后会渴。”
“时光换过,怎么发觉,来祝贺我……”